笑忘生死
我不是樂觀的人。我相信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着悲觀,我也相信悲觀更加接近真實的人生。而倪匡先生也是一個悲觀的人,他是一個樂觀的悲觀者。倪匡先生有一個執著:要哈哈哈哈過每一天。因為他的「執著」有悲觀墊底,所以基本上是一種超脫。
我相信我的靈魂是帶著一個目的來到世界:學習擁抱一切。
那個容易焦慮卻又驕傲的我,總是希望有一個安樂、穩定、富裕的人生。我害怕不確定性,我經常抱怨困難挑戰。
五十而知天命,在我身上的確發生了。我開始看一切,無論順或逆,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:宇宙用大智慧和愛令我得以成長。
我不再去跟別人比較,去爭勝負,而是開放自己;我不再去戰勝,而是擁抱一切。
我從倪匡先生身上看到樂天知命的智慧,他是那麼自由灑脫、充滿安全感地呈現自己,分享他自身生命豐富的多樣性。
網上流傳的一番話:
我站在一樓,有人罵我,我很生氣。
我站在十樓,有人罵我,我聽不清楚!
我以為他在和我打招呼。
我站在100樓,有人罵我,放眼望去,只有風景。
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為高度不夠,
格局太小,糾結於雞毛蒜皮的事。
放大格局,你的人生不可思議。
在這紛亂喧鬧的世界,人心惶惶,前途茫茫……
倪匡先生用他身為外星人的眼光和格局去看現世,用他在地球的一生去說話:那是用愛和創造力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,然後哈哈哈哈!
聰明人都在投資ETF
ETF,全稱為交易所交易基金(Exchange Traded Fund),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開放式指數基金。
2023年第一季度,美國ETF日均交易量佔美國股票總交易量的31.4%,歐洲ETF佔歐洲股票總交易量的11.3%,亞太ETF佔亞太股票總交易量的12.6%。
2022 年,ETF 市場的規模和增長也有所增加。主動型ETF市場的資產管理規模(AUM)從年初的2931億美元增長到年末的3400多億美元,全年現金流量超過800億美元,年底流量達到855億美元.
根據摩根大通資產管理部門,預測到 2028 年,美國ETF的增長將使該行業的資產從目前的約 7 萬億美元增至 15 萬億美元,表示 ETF 市場在未來五年內可能增長一倍以上。
愈來愈多投資者把資金投向ETF市場,因為:
多元化投資:ETF通常跟踪某個指數,例如S&P 500,或特定的行業或地區的股票。這意味著通過購買一種ETF,投資者可以分散他們的投資組合,降低依賴單一股票的風險。
流動性:與普通股票一樣,ETF在一天內的任何交易時間內都可以買賣。這對於需要快速進出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優點。
透明度:ETF每天都會公開其持有的證券清單,讓投資者知道他們的錢投到哪裡。這是對比於許多互相基金,他們可能只每季度更新一次投資組合。
成本效益:ETF的總體費用比率(expense ratio)通常比互相基金低,這意味著長期投資者可以節省很多費用。
稅務效益:由於ETF的創建和贖回結構,投資者通常可以避免產生大量的資本利得稅。
靈活性:ETF投資者可以利用各種投資策略,包括短期交易、避險、賣空和使用杠桿。
獲取各種市場的機會:ETF可以讓投資者接觸到全球各種市場,包括一些個人投資者可能難以進入的市場。這可能包括特定的行業、商品、國際市場或獨特的投資主題。
股息再投資:許多ETF會將基金內的底層證券的股息分發給投資者。這些股息往往可以自動再投資,從而有助於你的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。
當日定價:與只在交易日結束時定價的互相基金不同,ETF可以像個股一樣,在整個交易日內以市場價格買賣。這讓希望進入或退出交易的投資者有更精確的執行和時機。
入場容易:ETF通常沒有或只有很低的最小投資要求,這讓各種投資者都能投資。
你還在買個股和傳統基金嗎?
股市全息密碼
本書由於篇幅太多,所以分成了三個部份。
第一個部份是財技密碼,內容是有關公司財技的基本知識,以及操作的過程;前者的內容,其實首尾呼應,必須通曉了下篇某部份,才能夠貫徹理解,因此,建議初學讀者須得把本部份通讀兩遍,才可融會貫通,更好地理解整套財技的概念。
第二個部份是炒股密碼,講的是理論;作者兼收並蓄,集各家知識,成一家之言,詳細解說由其首先提出的財技炒股法,年輕一代股民可說無不受到這方法的影響。作者自評此部份內容結構硬淨,理論架構如鋼筋般堅實,布局和推理無懈可擊。
第三個部份為炒股實戰,講的是投資股市的實務,與第二部份的理論相輔相成,密不可分。本部分融合更多更新的炒股知識,尤其關於買賣股票的成本、風險、回報和值博率、時間值、證券商的專業、投資者分類、策略制定、勝算評估、財務/注碼 / 大市策略、長揸短炒分析等等方面,可謂鉅細無遺,推陳出新。
本的寫作模式,著重理解,而不著重死記,希望讀者在讀畢本書後,不一定記得全部內容,但卻能夠觸類旁通,自創見解。
這些年來,太多的新晉財經作者湧現,對於他們的挑戰,作者以英國鐡娘子在1990的講話作回應:Current status: 650 applicants and no vacancy.
「2007年,從我寫的第一本股票書《炒股密碼》出版開始,不經不覺,已十多年了。我由不認老的「中小子」,變成了「大師」,現在則是不得不認老的「老師」,時日匆匆,當年沒有人識得的財技炒股法,現在成為了無人不識的基本知識了。
十幾年來,出書、寫專欄,以一天三千字計,一年是一百萬字,至今寫了約摸一千五百萬字的炒股/財經文字,說來也是驚人。想來,應該沒有甚麼人有能耐讀遍以上著作,就是只算炒股主題的3本書﹕《炒股密碼》、《財技密碼》、《炒股實戰》,加起來,也有80萬字,卷帙浩瀚,好比由劉松仁飾演的陳近南的武功秘笈,誰能一一看完呢?
幸得編輯把這3本書簡化、刪減了,成為了一本「瘦身」的作品,是為《股市全息密碼》,也許令到讀者省點閱讀時間,可以更快捷地讀完周顯大師的炒股思想。是為序。」── 周顯
股市百科 財技、炒股、實戰全集【新年限定 ● 買即送《評析歷代牛熊》】
《股市百科 財技、炒股、實戰全集》
「財技炒股法」是古已有之的炒股形式,多少年來,一直被股市中人應用。本書是第一本把這個行內「秘密」整理寫成的專書,內容兼收並蓄,廣集各家的知識,成一家之言。內文的例子,有新有舊,層層累積,舊的個案,事雖不再新鮮,但基於例子只是用來說明理論,其是新抑或是舊,非但無傷大雅,反而更可令讀者警惕:「哦,原來以前曾經用過這一招,以後可要小心了。」
本書已經成為了年輕經紀必讀的「教科書」,其中一些好學深思的讀者,更加憑精讀本書,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,因而賺到了第一桶金。
財技密碼的相關內容,主要關於上市公司所使用的財技手段,是為股票市場供應方的專門知識,乃上市公司管理層必備之知識;而市場買方亦須明白賣方財技之動機和意圖,方能知己知彼。
如果有人問,究竟是理論重要,還是實戰重要?作者作為股票理論家,當然認為理論重要得多,因為實戰部分,是從理論部分推理出來的,而且,如果理論基礎打得不好,實戰功力是難以提升至高手程度的。
炒股票,和其他所有的工作一樣,其知識分為理論和實務兩部份。《炒股密碼》講的是理論,《炒股實戰》講的是實務,這兩者是相輔相成,不可分的。
作者寫《炒股密碼》,提出了「財技炒股法」,在當時,是從來沒有人講過的最新知識,但現在,財技炒股法已經成為了無人不識的基本知識了。故此,《炒股實戰》不可能繼續在財技炒股法之中糾纒,正如英雄也莫提當年勇,而是必須推陳出新,融合更多更新更齊全的炒股知識,方能長期站在炒股知識的最尖端。
本書結構硬淨,理論架構如鋼筋般堅實,佈局和推理無懈可擊 ,實為股市投資參考書的壓卷之作。
《評析港股歷代牛熊》
本書並不是歷史書,而是一本用科學方法去研究股票的學術書籍,之所以要講歷史,皆因企圖從歷史之中,找出一些共通點來,以證實基本的理論,因為所有理論,都必須有着事實的支持,如果違反了事實,不管理論說得多麼天花龍鳳、推理有多嚴謹,這理論也是錯的。
十九世紀後期,香港出現史上的第一次牛市和熊市。約略估計,牛市維持了三年至四年左右,熊市則維持了一年至兩年左右。
1889年下半年的急跌,又是另一次熊市的開始,相距1872年的熊市,一共相隔了17年。但這一次的熊市,也是香港的第一次股市泡沫和第一次的泡沫爆破,而這一次的泡沫,從1888年底至1889年初,一共維持了不到半年。
在1967年8月31日,恆生指數報58.61點,創出有恆生指數以來最低紀錄。如果以1965年的103.53去比較,一共下跌了43%。為甚麼最低點會在8月底呢?
這一次的牛市在1973年3月13日,到達了1,774點,恆指市盈率是43.6倍,這是史上的最高點,從1967年至1973年,六年之內,升了29倍,這也是前無古人的升幅了。以市盈率計,也是空前絕後的高點。
「石油危機」直至1974年結束,香港的股市一直反覆向下,直至1974年12月10日的150.11點,才算是觸到了最低點。
在1975年,股市升到了三百多點。到了1976年,緩慢升到了四百多點,如果與高位的1,774點相比,這自然是沒得比,但相比起2年前,1974年12月的低位150點,已經狂升了兩倍,如果在2年前入市,已經發了大財了。
香港股市的另一次大升市,也是在1979年開始步進了牛市第二期,升至了七百多點。
港股在1981年10月5日急跌至1,113點,兩個半月跌去了38.3%,又是黃金分割的數字。
1985年的收市點是1,752點,比起前一年的收市,升了46%,比起三年前1982年的低點,更加是升了159%。
聯合交易所成立了之後,股市不停的創下新高,直至1987年的10月1日,創下了3,949.73點的最高位。
10月20日,香港聯合交易所對於紐約股災的回應,是停市四日,理由是要清理大量未完成的交易。但結果,在之後的星期一,即10月2695日,當它重新開市時,單日下跌了1,120.7點,跌幅高達33.3%。在10月的停市暴跌之後,恆生指數輾轉下跌,在12月7日,跌至1876.18點,以兩個月前的高位計,一共下跌了52.5%。
港股是在1993年升破10,000點的,在1994年1月4日,升破了12,201.09點的高位,相比起1987年的高位,六年多升了兩倍,不可謂不驚人。
1994年正值是「宏觀調控」發揮作用的高峰期,香港股市也一直猛跌,跌至1995年1月13日的7,252.34點,才算是見底了。
在1997年6月30日,收市價是史上的高位15,196點。其後幾天,股市稍微往下走,7月14日重新猛升上去,在8月7日,升上了16,820點的歷史高位。
到了1998年,港股在3月26日,觸到了低點6,545點,距離上次的高位(16,820點),一共花了半年的時間,跌去了61%,剛好是黃金分割的比例。
恆生指數在2000年3月28日創了18,398點的新高。
股市在2003年4月25日跌至低位,那是8,332點,距離2000年的高位,下跌了三年,跌了10,066點,即54.7%。在此之後,股市一直節節上升,到了年底12月15日,已升至12,740點了。
到了2007年7月6日,更加創出23,557.74點的史上高點。正是由於「直通車」概念,港股一直猛升,在10月30日,創出了31,958點的史上最高點。
2008年,由於次按危機的惡化,美國大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9月15日宣布破產。港股在10月27日跌到了10,676點的最低點,相比起高位,下跌了66.59%,是1973年後的最大跌幅。
2010年11月8日,港股升到了24,989點的高位,相比起金融海嘯時的低位(10,676點),花了兩年的時間,足足升了134%,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3%。
在2011年10月4日,跌至16,170點,一共跌了35.3%。
港股最終在2015年4月27日時衝上28,588點,便已到達頂點,跟著跌到了2016年9月9日的18,278點,1年多跌了10,310點,即跌了36%。
港股從2018年1月29日的高位33,484點,輾轉下跌至2020年3月19日的低位,21,139點,用2年時間,跌了12,235點,或36%。然而,細價股卻是早一步到達高位,早一步進入熊市。
疫情雖然重創了香港經濟,尤其是旅遊業和零售業,更加是受創至重,復甦無期。但由於香港股市已與本地經濟無關,這也影響不到港股的走勢。
股市百科 財技、炒股、實戰全集【期間限定 ● 8折優惠】
「財技炒股法」是古已有之的炒股形式,多少年來,一直被股市中人應用。本書是第一本把這個行內「秘密」整理寫成的專書,內容兼收並蓄,廣集各家的知識,成一家之言。內文的例子,有新有舊,層層累積,舊的個案,事雖不再新鮮,但基於例子只是用來說明理論,其是新抑或是舊,非但無傷大雅,反而更可令讀者警惕:「哦,原來以前曾經用過這一招,以後可要小心了。」
本書已經成為了年輕經紀必讀的「教科書」,其中一些好學深思的讀者,更加憑精讀本書,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,因而賺到了第一桶金。
財技密碼的相關內容,主要關於上市公司所使用的財技手段,是為股票市場供應方的專門知識,乃上市公司管理層必備之知識;而市場買方亦須明白賣方財技之動機和意圖,方能知己知彼。
如果有人問,究竟是理論重要,還是實戰重要?作者作為股票理論家,當然認為理論重要得多,因為實戰部分,是從理論部分推理出來的,而且,如果理論基礎打得不好,實戰功力是難以提升至高手程度的。
炒股票,和其他所有的工作一樣,其知識分為理論和實務兩部份。《炒股密碼》講的是理論,《炒股實戰》講的是實務,這兩者是相輔相成,不可分的。
作者寫《炒股密碼》,提出了「財技炒股法」,在當時,是從來沒有人講過的最新知識,但現在,財技炒股法已經成為了無人不識的基本知識了。故此,《炒股實戰》不可能繼續在財技炒股法之中糾纒,正如英雄也莫提當年勇,而是必須推陳出新,融合更多更新更齊全的炒股知識,方能長期站在炒股知識的最尖端。
本書結構硬淨,理論架構如鋼筋般堅實,佈局和推理無懈可擊 ,實為股市投資參考書的壓卷之作。
評析港股歷代牛熊
本書並不是歷史書,而是一本用科學方法去研究股票的學術書籍,之所以要講歷史,皆因企圖從歷史之中,找出一些共通點來,以證實基本的理論,因為所有理論,都必須有着事實的支持,如果違反了事實,不管理論說得多麼天花龍鳳、推理有多嚴謹,這理論也是錯的。
十九世紀後期,香港出現史上的第一次牛市和熊市。約略估計,牛市維持了三年至四年左右,熊市則維持了一年至兩年左右。
1889年下半年的急跌,又是另一次熊市的開始,相距1872年的熊市,一共相隔了17年。但這一次的熊市,也是香港的第一次股市泡沫和第一次的泡沫爆破,而這一次的泡沫,從1888年底至1889年初,一共維持了不到半年。
在1967年8月31日,恆生指數報58.61點,創出有恆生指數以來最低紀錄。如果以1965年的103.53去比較,一共下跌了43%。為甚麼最低點會在8月底呢?
這一次的牛市在1973年3月13日,到達了1,774點,恆指市盈率是43.6倍,這是史上的最高點,從1967年至1973年,六年之內,升了29倍,這也是前無古人的升幅了。以市盈率計,也是空前絕後的高點。
「石油危機」直至1974年結束,香港的股市一直反覆向下,直至1974年12月10日的150.11點,才算是觸到了最低點。
在1975年,股市升到了三百多點。到了1976年,緩慢升到了四百多點,如果與高位的1,774點相比,這自然是沒得比,但相比起2年前,1974年12月的低位150點,已經狂升了兩倍,如果在2年前入市,已經發了大財了。
香港股市的另一次大升市,也是在1979年開始步進了牛市第二期,升至了七百多點。
港股在1981年10月5日急跌至1,113點,兩個半月跌去了38.3%,又是黃金分割的數字。
1985年的收市點是1,752點,比起前一年的收市,升了46%,比起三年前1982年的低點,更加是升了159%。
聯合交易所成立了之後,股市不停的創下新高,直至1987年的10月1日,創下了3,949.73點的最高位。
10月20日,香港聯合交易所對於紐約股災的回應,是停市四日,理由是要清理大量未完成的交易。但結果,在之後的星期一,即10月2695日,當它重新開市時,單日下跌了1,120.7點,跌幅高達33.3%。在10月的停市暴跌之後,恆生指數輾轉下跌,在12月7日,跌至1876.18點,以兩個月前的高位計,一共下跌了52.5%。
港股是在1993年升破10,000點的,在1994年1月4日,升破了12,201.09點的高位,相比起1987年的高位,六年多升了兩倍,不可謂不驚人。
1994年正值是「宏觀調控」發揮作用的高峰期,香港股市也一直猛跌,跌至1995年1月13日的7,252.34點,才算是見底了。
在1997年6月30日,收市價是史上的高位15,196點。其後幾天,股市稍微往下走,7月14日重新猛升上去,在8月7日,升上了16,820點的歷史高位。
到了1998年,港股在3月26日,觸到了低點6,545點,距離上次的高位(16,820點),一共花了半年的時間,跌去了61%,剛好是黃金分割的比例。
恆生指數在2000年3月28日創了18,398點的新高。
股市在2003年4月25日跌至低位,那是8,332點,距離2000年的高位,下跌了三年,跌了10,066點,即54.7%。在此之後,股市一直節節上升,到了年底12月15日,已升至12,740點了。
到了2007年7月6日,更加創出23,557.74點的史上高點。正是由於「直通車」概念,港股一直猛升,在10月30日,創出了31,958點的史上最高點。
2008年,由於次按危機的惡化,美國大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9月15日宣布破產。港股在10月27日跌到了10,676點的最低點,相比起高位,下跌了66.59%,是1973年後的最大跌幅。
2010年11月8日,港股升到了24,989點的高位,相比起金融海嘯時的低位(10,676點),花了兩年的時間,足足升了134%,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3%。
在2011年10月4日,跌至16,170點,一共跌了35.3%。
港股最終在2015年4月27日時衝上28,588點,便已到達頂點,跟著跌到了2016年9月9日的18,278點,1年多跌了10,310點,即跌了36%。
港股從2018年1月29日的高位33,484點,輾轉下跌至2020年3月19日的低位,21,139點,用2年時間,跌了12,235點,或36%。然而,細價股卻是早一步到達高位,早一步進入熊市。
疫情雖然重創了香港經濟,尤其是旅遊業和零售業,更加是受創至重,復甦無期。但由於香港股市已與本地經濟無關,這也影響不到港股的走勢。